丰收在望 (本报记者 潘雨 摄)
40年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从农业起步,农业在改革的浪潮中阔步前行。怀化在全国农业改革的大潮中,同心奋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推动“产业兴”“农村美”“百姓富”的征途上进行着生动实践,描绘了一幅幅农村改革发展的美丽画卷。
时序更替,稻黄飘香,9月的五溪大地处处一派丰收景象。怀化,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这里俯首农桑,一粒种子改变了整个世界,从此“仓廪实,天下安。”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全市落实粮食面积490 万亩,粮食总产 183 万吨,比 1978 年增加 52.1 万吨,增长39.8%。
自然资源禀赋优异的怀化,雪峰柑橘甜如蜜,生态红薯名声杨,碣滩贡茶香宜人,新晃黄牛顶呱呱,靖州茯苓誉天下……全市优质经济作物面积达419万亩,经济作物产值达142亿元。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插上品牌的翅膀,在市场立足,为农民增收致富。截至2017年底,全市成功打造“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件(黔阳冰糖橙),中国驰名商标5件,湖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件(黔阳冰糖橙、新晃黄牛、碣滩茶、靖州杨梅),湖南省著名商标102件,湖南省名牌产品14件,4个生产基地通过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
通道大戊梁歌会(本报记者 潘雨 摄)
走进怀化国家农业科技园,感受到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力量。按照“以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体,实现农业工业化、工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总体思路,怀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已形成“一稻(杂交稻制种) ”“二木(楠竹与杉木) ”“三果(刺葡萄、柑橘、杨梅) ”“四药 (鱼腥草、茯苓、龙脑、天麻) ”“五畜 (肉牛、肉羊、肉兔、生猪、乌鸡) ”主导格局及具有“怀化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着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型升级。
茯苓被“用干榨尽”制成了几十种食、药、保健品;竹子通过深加工,就能打造成上百种家具、厨具、饰品,废料还能做竹炭……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目前我市已争取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县 4 个。2017 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79亿元。
改革开放初期参加工作的宋杰起,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亲身体验了农业生产条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被工作单位辰溪县农业局选派到故乡孝坪镇罗依溪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更是为农业的快速发展而感叹:“土地耕种逐步向种植大户转移,产业发展亦向规模种植转型。翻耕、收割和病虫防治均实现了机械化,农村劳动力在机械化过程中解放了出来。”
历史记载,1979年,全市还无一台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420多万千瓦,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1.1%,意味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正逐渐成为历史;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298.7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8%,意味着“靠天吃饭”已得到改变;市、县检测机构从只能开展农残速测提升到可全面开展重金属、农残定量检测,农业的“绿色”把关愈发严格;全市农民合作社达6350家、家庭农场达213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2家,农业小散弱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让农业兴了,更让农村变美了,农民变富了。
柑橘采摘节、稻花鱼文化节、杨梅文化节……美丽富饶的乡村节会连连,既助销了优质农产品,又带动了休闲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发展休闲农业实体375家,年实现经营收入7.38亿元。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安享美丽家园,农民增收多轮驱动,土地租金、劳动薪金、集体收入股金、养老金,“多金”农民正在形成。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831元,同比增长10.9%。
8月10日,市民在溆浦桥江镇林家坡村无花果基地采摘无花果 (雷文录 摄)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怀化农业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一幅幅农业改革新景中洋溢着农民的一张张笑脸。这一张张笑脸充分说明“怀化人的饭碗正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也预示着怀化农业改革发展的航船必将破浪前行、行稳致远!(本报记者 李青青 通讯员 王志刚 叶真龙)
4月15日,靖州渠阳镇黎明村芍药花种植基地内,芍药花竞相开放,这是当地百姓脱贫的致富花 (刘杰华 蔡二林 摄)